纯手工定做布依服装-手工布艺衣服
布依族的服饰有哪些特色和种类
布依族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依族服饰布衣服。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衣)和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
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带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饰物。惠水、长顺一带女子穿大襟短衣和长裤,系绣花围兜,头裹家织格子布包帕。花溪一带少女衣裤上饰有“栏干”,系围腰,戴头帕,辫子盘压头帕上。镇宁扁担山一带的妇女的上装为大襟短衣,下装百褶大筒裙,上衣的领口、盘肩、衣袖都镶有“栏干”(即花边),裙料大都是用白底蓝花的蜡染布,她们习惯一次套穿几条裙子,系一条黑色镶花边的围腰带。婚前头盘发辫,戴结花头巾;婚后则改戴"假壳",用青布和笋壳做成。在罗甸、望谟等地的布依族妇女,都穿大襟宽袖的短上衣和长裤。睛隆、花溪等地的妇女穿长到膝部的大襟短上衣和长裤,衣襟、领口、裤脚镶有花边,系绣有花卉图案的围腰,她们头上大多缠有青色花格头巾,有的脚上还穿细尖尖而朝上翘的绣花鞋,也有的穿细耳草鞋。都匀、独山、安龙等县部分地区布依族妇女的服装和汉族妇女基本相同。布依族妇女喜戴银手镯或骨手镯,戒指、银簪、项圈等饰品。
布依族服饰面料多为自织自染的土布,有白土布,也有色织布。色织布多为格子、条纹、梅花、辣子花、花椒、鱼刺等图案,多达两百多种。服饰色彩多为青蓝色底上配以多色花纹,有红、黄、蓝、白色等,即庄重大方,又新颖别致。反映了他们纯朴善良、温和热情的性格。
谁有地理与服饰的资料啊,越多越好。要分类整理哦!
布依族服饰文化凝聚了布依人民智慧的精华,反映了布依族人民对所处的地理环境的适应。随生产力的发展,保护濒临消失的民族服饰具有重要的意义。 布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由“百越”族群中的“骆越”演变而来,主要居住在贵州黔南、黔西南州,安顺的关岭、镇宁、紫云等县以及贵阳、六盘水、黔东南的部分地区,人口约254.5万(1990),是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15个少数民族之一。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成为布依族地区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参照物,是布依族地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本文力图揭示布依族服饰的深刻内容,意在为推进对布依族的全面研究,宏扬少数民族文化,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任何区域或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同本地区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所谓地理环境是指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地形、河流、海洋、土壤、动植物的分布情况等,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实用是服饰最基本的功能。①无论是物质生活资料极为匾乏的古代,还是物质财富较为丰富的现代,概莫能外。每个民族由于自己所处的地域、气候、河流等地理环境的不同,因此对服饰实用功能的选择和要求也就不同。也就是说,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当然,地理环境对服饰实用性的决定作用会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而有所不同,生产力水平越低,地理环境对服饰实用性的作用就越大,反之,就会被逐渐弱化。 首先,地理环境为布依族服饰提供了必备的物质原料。布依族人民生活的地区大部分位于温带,海拔较低,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200-1400毫米之间,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为19℃左右,无霜期约为8个月,优越的自然资源为布依族服饰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 服饰的最初功能是防寒,遮体。墨子说:“饥即食之,寒则衣之。”《释名·释衣服》说:“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以庇寒暑也……。”②布依族古歌《造万物·造棉》中唱到:“远古那时候,世上没有棉,人人挂树叶,个个裹树皮。”后来人们才发现:“山上有种花,叶子真大张,叶片圆又滑,真象大巴掌……,拿花慢慢捻,细细丝又长,结实不易断,好比蜘蛛网。”于是“大家快去拣,拣来野花花,姑娘就捻线,线子挽成团,就把布来编。”③据新石器时期考古发掘的石纺轮等大量遗物表明,7000多年前,布依族人民已能将野生植物纤维捻成细线,织成粗布……。④《南史。夷貂》中载:“林色国,木汉曰南邵象林县,”有“古贝者,树名也,其华成是如鹅毛,抽其绪纺之以作布,布与苧不殊,亦染成五色,织为班布。”《后汉书·南蛮传》中已有了“织绩木皮,染以革实,好五色服” 的记载。由此可见布依族人民早已把本地优越自然条件所提供的葛麻、茅花等植物纤维作为原料,从而“织布为衣”。明代以后,随着棉花在布依族地区的种植,布依族人民才逐步以棉花作为服饰的主要原料。 其次,地理环境对布依族服装款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布依族地区气候温热、雨量充沛,为稻谷种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此,布依族亦有“仲(种)家”之称。道光《广南府志》卷三说:“白沙人,散居四方……每于暇日,男子俱往河内捞鱼,时当耕种,彼亦辛勤。”“黑沙人,散处溪河,男女俱耕种,亦知贸易。”⑤这里的白沙人,黑沙人均系仲家的一部分,为适应布依族的稻作农耕与其地理环境而产生的布依族服饰,其主要特征是穿裙、椎髻,身、袖、腿都比较宽松,体现出“男朴女繁”的特点。即男装较为简单,穿对襟衣,大裤脚,戴青帕;妇女的服饰则丰富多样,大部分是短衣长裙。《贵州通志·苗蛮》记载:“仲家·一妇人多纤好,以青布蒙髻,长裙短袖,多至二十余幅,拖腰以彩布一幅若缓……。”在炎热的气候中,宽松的衣服通风透气、舒适凉爽,宽松的裤子便利于在多雨天气的河流边行走及下田劳作,大衣袖易于灵活地使用劳动工具。后来许多地方妇女都“易裙为裤”,但大都保留了宽松的特点。现在许多地方保留下来的寿衣与礼服也亦如此。这正体现了布依族以宽松为主要特点的服饰,正澎应了布依族地区的气候、地形、河流、雨量以及农耕经济等条件而形成的。 第三,布依地区山多林密,植物种类繁多,染料资源丰富,为布依族印染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布依族印染工艺具有较悠久的历史和高度的技术水平。色调主要以青、蓝、白为主,工艺独特,染色牢固,不易褪色,西方人称之为“中国术”,体现了布依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布依族人民早就能从植物的根、茎、叶中提取青、蓝、红等各种染料。如从板蓝根中制取兰靛染料。《后汉书·西南夷》中说到哀牢),“土地沃美,宜五谷桑蚕,染彩,交绣,锦叠,蓝干细布,幅广五尺,洁白不受垢污。”布依族印染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了“南宁州特产……蜂蜡、蜡染布”的记载。而我们所熟知的镇宁扁担山则有布依族“蜡染之乡”的美誉。⑥表明布依族在印染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尤其是布依族的蜡染艺术,更是为我国印染技术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蜡染是以蜂蜡、枫树胶等为原料,染制时,先将白布平铺于桌子或木板上,把蜡放入锅中,加热待之溶化后用蜡刀沾上蜡液,在白布上描绘出各种花纹图案,然后放进染缸中多次浸染,待布料全部被染料浸透后取出,然后置于阳光下晒干,再放人清水中煮沸,待蜡被煮脱后原来画有蜡汁的地方便现显出白色的花纹图案。《贵州通志》描述了蜡染的制作方法: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即去蜡,则花纹如绘。”此外,布依印染还有叠染和枫香染,叠染即把白布按照所需花纹折叠扎好或用粗麻线铺成花纹,然后用麻线包起缝好,再放入染缸里浸染,折线即出现花纹。⑦枫香染则用枫香树脂作防染原料,方法与蜡染相同。 第四,布依族服饰的图案也体现了地理环境对服饰的决定作用。布依族服饰图案构图巧妙,变化多样,装饰性强,既有写实形态的花、鸟、虫、鱼动植物纹饰,如蕨菜花、茨藜花、花瓣、飞凤、鸳鸯、鱼鳞纹等,也有抽象形态的几何图案,如曲线、螺旋、齿形、水波、三角、方格、圆圈、云雷等纹饰。蕨菜纹、茨黎花纹等写实图案与布依人民生活的地理环境中的物产紧密相连。抽象的图案则是布依人民对自己生活的环境的高度概括。无论是写实动植物纹饰还是抽象的几何图案,当初都包含着严肃的图腾崇拜的含义和内容。“图腾崇拜则是原始人意识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处于混沌未分时,他们将自然物视为自己民族祖先或民族象征的幻想反映。”⑨由此可见,布依族服饰上的图案是布依人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自然界的生物在服饰上的艺术体现和升华。 布依族服饰的发展、演变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其地理环境的影响,当地理环境相对封闭时,服饰则保留其传统模式,当地理环境相对开放时,则会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布依族深居高山地区,高山险地往往成为本地区的天然屏障,他们与外界交往较少,其服饰受到外界的影响也较少,主要通过群体相互学习,父母传授等方式使本民族服饰得以保留和传播,布依族姑娘一般从七八岁就开始学绣花,十二三岁便能上机织布。长大后,个个会挑花,人人会织布。 所以布依族观念中,常把针线活的好坏,作为评价一个姑娘聪明才智的标准。《黔书》中记载,布失妇女“多纤巧而勤于织”。这种封闭、隔绝的状态,使其服饰保留着传统的文化特征。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他们的服饰原料由多为动植物皮毛和自纺自织的棉布转变为经过再加工的棉布、绸缎、呢绒、化纤等原料了。另外随时代的变迁,统治者的干预,布依族服饰也不断变化。从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布依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后,由于清政府强迫少数民族改装,使布依族服饰发生了较大变化。另外随着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汉人不断涌人民族地区,使布依服饰渐改汉装。民国时贵州省主席杨森“把少数民族服装说成是‘笨重丑劣’的东西,不让一个民族有不同的服装、文字、语言”,强迫布依族人民改装。 解放后,我们党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实行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使布依族地区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布依服饰又进一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部分地区传统服饰只较多地出现在节日盛会等场合,平时已着汉装,大都穿上了商店里买的各种汗衫、衬衣、外衣等,许多青年人还穿上了西装,戴上了手表,黔南的都匀、独山等地平时已几乎见不到民族服装,只在一些礼仪活动、盛大节日中才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 布依地区随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民族交往的频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原有的民族服饰文化濒临消失。一些地方的民族服饰已基本失去其传统的特点。因此,保护布依族服饰已势在必行,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来保护布依族服饰。 一、进行布依服饰文化的调查、挖掘工作;了解布依族服饰及有关布依族服饰的音像资料、的存在状况并对其进行研究;对布依族服饰进行收集、珍藏和保护,并不定期进行展出,为宏扬布依族服饰文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策划民族特色旅游产品,开设民族服饰店及营销网络。生产时要瞄准销售方向,保证产品质量,使其品种、色彩、款式多样,努力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适应多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可生产家庭装饰品如窗帘、桌布、座垫及旅游纪念品如领带、旅游包、花包等。 三、做好布依服饰的宣传,充分利用各种服饰展销会、交流会、文艺演出、旅游手册等传播媒介作宣传,提高其影响力。 纵观前文,布依服饰文化的产生、发展与其地理环境紧密相连,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独特的历史、文化及审美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布依服饰逐渐丧失其传统的民族特色。因此保护布依族服饰的民族特色、艺术价值,在以民俗旅游为旅游主题之一的当今,显得尤为重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